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北京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我国菜价短周期波动现象加剧 物流格局亟待重塑--中国国情
2011-06-17

  菜价波动陷怪圈 物流格局须重塑

  □记者 石庆伟 汪伟 沈阳报道

  物价走势牵动听心,5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5%,涨幅创34个月以来新高。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占CPI推涨因素比重高达63.6%,猪肉、蔬菜等食品成为CPI上涨的直接推手。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菜价重复经历一波波“上涨—下跌—上涨”行情,价格波动周期显著变短,不仅对CPI造成直接影响,而且也对菜农和消费者生活带来影响。

  菜价短周期波动现象加剧

  根据记者对辽宁菜价的跟踪,2010年11月份,全省CPI创下30个月新高,同比上涨6.0%,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蔬菜价格也达到高位。辽宁省服务业委员会对18种重点蔬菜价格变动的监测结果显示,平均批发价为4.31元/公斤,比上月上涨6.16%。

  鉴于菜价快速上涨对艰苦群体和居民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包含减免市场摊位费、启动蔬菜运输绿色通道等一系列调控政策。

  调控很快见效,进入11月下旬,辽宁蔬菜价格上涨势头不再,开端扭头下跌,11月30日与11月18日(国务院40号文件下发前)相比,18种蔬菜中有14种价格降低,平均批发价为4.17元/公斤,降低4.36%。

  然而进入今年5月以后,部分地区菜价重新走出新一轮上涨行情。辽宁最新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5%;CPI同比上涨5.7%,增幅较上个月扩展0.7个百分点,菜价上涨的同时,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和蛋类价格也涌现显著上涨。

  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头叫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蔬菜短周期频繁波动的一个原因是菜农信息不对称、蔬菜供给构造性失衡。

  据了解,今年4月底5月初,河南、河北一些地方生产的叶类蔬菜集中上市,价格敏捷下跌,涌现蔬菜烂在地里没人收的现象;山东、湖北一些地区,也遭受白菜、白萝卜等品种滞销,一些菜农损失惨重。

  尽管一些蔬菜产地频繁上演卖菜难,菜价忽高忽低,但零售市场并未让消费者感受到实惠,甚至在产地菜价显著降低时,零售价格依然居高不下,涌现生产者消费者两头叫苦的特别现象,引起普遍社会关注。

  辽宁省朝阳市设施农业管理中心主任王瑞珅剖析以为,从全国范围看,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着季节性多余,区域性多余,单一品种多余三个问题,“不肯定的蔬菜品种、数量和质量,无法与销区树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不能占领相对稳固的市场份额,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对接。”

  重塑物流格局面在必行

  推动设施农业建设加强蔬菜生产才能,是稳固城市居民的餐桌副食品供给的根天性措施。但随着产能的扩大,物流服务体系显得滞后。

  记者在辽宁调查发现,今年1月份,丹东市蔬菜市场上西红柿和芹菜的价格达每公斤5元和3元,加价率超过100%。在沈阳一家大型蔬菜市场,一些菜贩告知记者,本地一些蔬菜品种生产很少,主要靠外市调入甚至外省长途调运,由于人工费、油费不断在涨,物流成本太高,运菜也挣不到大钱。

  辽宁省盘锦市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摸索。邮政部门施展物流投递力强的优势,创立“农桌对接”的便捷流通体系,将优质农产品从田头直接配送到百姓餐桌,使原来三四个流通环节减少至一个,取得了稳菜价和便利居民生活的双重效果。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举 | 今日微博热门(编辑:SN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