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江苏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渔民村种地饮水靠降雨 年轻人外出谋生存--中国国情
2011-09-01

渔民村种地饮水靠降雨 年轻人外出谋生存--中国国情
72户人家每家都有这样的“居民户口簿”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田雪亭

渔民村种地饮水靠降雨 年轻人外出谋生存--中国国情
水桶、明矾是家家必备的

渔民村种地饮水靠降雨 年轻人外出谋生存--中国国情
上岸后,渔民们成了种田能手

渔民村种地饮水靠降雨 年轻人外出谋生存--中国国情
“渔业社”三个字代表组织

  种田的“城里人”

  收成差时连自己都不够吃

  像田兆林这些渔民,的确都是“城里人”,他们的户口簿上,清晰记载着:非农业。如今,改换后的户口簿上,性质依然是“居民户口”,还是“城里人”。

  张同香家里收藏的一本“江苏省灌云县城镇居民粮油供给证”,这个小本本也清晰证实了,在过去的那些年代中,他们除了享受发放的“工资”外,还享受了城镇居民特有的“粮油供给”。

  可是,与真正的在城里上班下班的城里人相比,他们似乎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低矮的平房,泥泞的道路。除了标注有“电力”、“电信”字样的线杆,这里没有霓虹灯,没有游乐场,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更不用说管道煤气。

  “老有所养。但我什么都没有。”77岁的徐广太说,在他60岁的时候,门口宽达一两百米的善后河,他能一口吻游两个来回。但现在,从小在水里长大的他,却再也不敢下水,“身体越来越差了,我不能生病,一生病,就没钱看病了。”

  徐广太种着4亩多地,今年上半年因为天气太旱,仅收了200多斤小麦,平均亩产才50多斤,“自己吃都不够,还能指望卖钱吗?”

  田兆林的地因为地势不好,5亩地竟然只收了20多斤。“看到这个斤两的时候,我再也不想种地了。”田兆林说,他投入的麦种就超过了300斤,加上肥料和人工费用,相比这个收成,损失惨重。

  当然,这些“城里人”还可以去打鱼。1982年后,渔船归还了给了渔民,渔民又开端了为自己打渔的工作。就在快报记者采访的前几天,田兆林的弟弟田兆平一家刚出海打过鱼,“如果运气好,能打个几百斤鱼,卖个两三千块钱。”田兆林说,每次出去都是一大家子,耗时要一二十天,如果细算成本和人工费用,还是赚不了多少钱。

  并非世外桃源

  不远处就是外面的世界

  依照灌云县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说法,向洋大队归县海洋与渔业局下属的渔业社管理,不属于行政村建制。这也就意味着,这个位于灌云东北部的小村庄,不可能涌现在行政区划图上。

  “一个不属于任何行政区划的村庄,地处偏僻,莫非是世外桃源?”从村庄走出去的女孩田丁丁每每提到自己的故乡,总会引来如此的疑问。田丁丁目前是卫岗牛奶公司连云港分公司的职工,生活在市区的她,经常会面对同事和客户如此的讯问。

  实际上,向洋大队所在的村子,位于车轴河和气后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呈东西走向,长约1000米,宽仅为100多米。狭长地带的西面,是绿色的农田,东面,是一道河闸,河闸外侧,便是通向黄海的河道。

  “村庄的确很俏丽。”站在进出村口必经之道的河闸上,田丁丁每次都沉醉其间。河闸的全名叫东陬山善后河闸,这道河闸将善后河东西一分为二。河闸东面,面朝大海,河水为淡水和海水的混杂体;河闸西面,紧邻村庄,是淡水。闸东的浅滩上,停着几艘搁浅的渔船,迎着朝阳,波光闪动的水面,犹如一幅油画;红彤彤的夕阳映射在闸西的河面上,很养眼。

  但这里的确不是桃源。村里修建的一条宽达10米的水泥路面,一端衔接S22省道,一端衔接燕尾港开发区。由连云港市区开往这个村子的中巴车,也在几年前运营,村民出行并不艰苦。加上周边上马了名目繁多的开发区,大货车频繁从村边开过,再想安静是不可能的了。

  “村民”归渔业社管理

  渔业社只有两个人

  “来,大家配合下,协助登记名册。”8月26日上午,听说渔业社的领导和自来水公司的负责人要下来统计,王同华从一早就忙开了,他骑着电动车挨家挨户通知。

  王同华是向洋大队的渔民,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头衔:渔业社向洋大队大队长。“渔季的时候,我就出海打鱼。不忙的时就在村里当大队长,主要是上传下达,协助做村民工作。”

  王同华所说的“上传”,即是传达渔业社的通知。据其介绍,1968年建村后,向洋大队的村民全体归渔业社管理,村里的土地,也都是国有土地,由渔业社向村民出租,并收取每亩50至80元不等的承包费用。王同华的诸多工作中,其中就有收取这部分承包费的内容。

  “王同华就是村里的负责人,也是经过渔民选举产生的。”灌云县渔业社主任薛亮松表现,2003年,经过渔民选举,王同华成为该村新一届负责人。

  薛亮松说,渔业社本来是水产局下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但因为水产局改制,渔业社经过几轮变更,现在被划归灌云县海洋与渔业局管理,并于2010年改制为企业,“目前企业只有我和张在树两人,既是企业领导,又是企业职工。”

  薛亮松明确表现,王同华尽管是村里的负责人、“大队长”,但是,从来没有领取过一分钱工资,纯洁是“责任性质”。正因为如此,王同华也没有办公地点,向洋大队也没有大队部,“如果非说有大队部,我家里就算是吧。”王同华说。

  穷则思变

  年青人选择分开

  渔业社主任薛亮松,其实也是向洋大队的渔民后代,他的父母至今还生活在向洋大队一处平房内。20多年前考学分开村庄后,薛亮松就留在了灌云。

  “像这样的生活条件,能走的,谁会留下来?”田兆林当兵后就没有想要回来。1975年军队转业,他去了淮安的一家船运公司,一直干到2006年退休。淮安那边的条件比老家好很多,田兆林曾不止一次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恳求将家眷户口转过去,“彻底分开这个村庄”。但这一计划最终落空。之后他又想通过购房的方法分开,可终因淮安房价过高,迁移计划泡汤。

  家搬不走,但人可以分开。田兆林的两个儿子,大儿子买了一艘渔船,专门出海打鱼,将自己的田转给了父亲;二儿子也在家待不住,找到一家渔场,专门帮人家织补渔网。

  徐广太的六个子女,其中四个子女都离家到连云港打工去了。而村民杨长祝家更彻底,三个子女中,大女儿找了一个灌云女婿,搬去了灌云县城;另外两个儿子,全都到灌云打工,只把8岁的孙子留在家里让两个老人照看,“三个子女很少回来,每次回来都是埋怨,嫌这嫌那。”杨长祝说,子女的埋怨不无道理,生活不便利,很多年青人都选择了分开。

  23岁的女孩田丁丁从小生长在这个村庄,后来上学,读了中专后,也留在了连云港市区。她的父母都是村里的渔民,哥哥辍学后也跟着父亲当了一名渔民,但她情愿选择留在连云港,忍耐一家人分别的苦楚。

  “我愿望村里能有变更。”田丁丁爱好自己的村庄,但是面对村庄的现状,她觉得很无助,“我们的要求不高,最基本要求是村里能用上自来水。”

  快报记者在村庄来回走了几遍,看到的人基本除了老人就是妇女、儿童,很少有青壮年。薛亮松也向记者证实,这几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长期留守在家里的已经不足总人数的一半。

  灌云县政府回应:

  争夺9月份喝上自来水

  面对这样的一个特别的村落,面对这一整村喝不上清洁水的“城里人”,面对把这些人的生存状况报道出来的媒体,灌云县政府有关部门表现,他们正在尽力调和工作,“我们愿望在不久的将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服务,能够开心生活。”

  管理工作存在忽视

  “这个村庄的现状,应当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但也裸露出了我们在管理工作中的忽视。”据灌云县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村庄的全称是海洋与渔业局下属的渔业社向洋大队,不属行政村建制。而灌云县与向洋大队雷同性质的,还有向海大队和内河专业捕捞队。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灌云县渔业社成立于1958年,负责全县渔业生产的管理职能,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10年改制为企业性质)。县渔业社现有渔民2600余人,均为城镇户口,其中向洋大队72户400余人,向海大队32户340人;内河专业捕捞队328户,1800余人(其中60户300余人从事水上运输)。1968年渔民响应上级号令,实施陆上定居,为解决渔民休渔期间的生活问题,县政府从县内圩丰镇、洋桥农场划出660亩滩涂地给县渔业社,并由县渔业社承包给目前的向洋大队、向海大队渔民从事农业生产,土地性质为国有土地。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尽管没有行政村建制,但是,渔业社事实上在承担着村委会相似的管理工作。2004年县渔业社投入3万余元,在向洋大队、向海大队各新建一个电灌站,用于村内农田的灌溉。2004年、2005年县渔业社调和争夺土地复垦项目,对向海、向洋大队的544亩滩涂地进行了土地复垦。2008年协助各方,在向洋大队村内铺设了2.6公里长的水泥路。

  此外,县渔业社还在向洋大队引进了3个紫菜生产加工厂,解决向洋大队70名人员安顿问题。而对向洋、向海大队的户籍、治安管理职能,一直由灌云县洋桥边防派出所负责。

  确定不是农民,是居民

  向洋大队的居民,其身份到底是农民还是居民?如果是农民,其种地不仅不应当收取费用,还应当享受农业补助;如果是居民,其种地算什么性质?为什么连自来水都用不上?

  “我们经过多次核实,可以确定地说,他们的性质,跟户口簿上的登记完整一致,是居民,不是农民。”灌云县政府有关人士表现,既然是居民,他们就无法享受有关农业方面的补助。该人士表现,目前向洋大队、向海大队渔民耕种的660亩土地,属国有土地性质,经营使用权属县渔业社,由县渔业社承包给渔民耕种,县渔业社根据地质每亩每年收取50-80元的土地承包费,年均收取承包费3-4万元,该费用作为渔业社人员(现有管理人员2名,军转干退休人员1名,遗属1名)工资和工作管理经费。因该土地性质属国有土地,税费改革之前未上缴农业税收,致使国家出台农业补助政策后该土地也无法享受水稻直补、良种补助等惠农政策。但向洋、向海大队和内河专业捕捞队渔民拥有的259艘三证齐全渔船,每年都享受国家柴油补助政策。

  9月份有望喝上自来水

  就有关向洋大队居民医保等问题,灌云县政府有关人士表现,参照属地原则,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均已把向洋、向海大队和内河捕捞队渔民纳入了保障范围,目前已有100余户600多口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有部分渔民由于本人不愿意等原因,没有参加。

  这位人士表现,接下来,县政府将组织相干人员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发动渔民自动参加合作医疗。同时,由民政局和渔民户籍所在乡镇负责,将向洋大队、向海大队和内河捕捞队渔民纳入渔民户籍所在乡镇低保上报范围,对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渔民,经过公示评议审批程序后享受城镇低保待遇。

  而学龄儿童入学问题,灌云县一直实施的是就近免费入学原则,灌云县政府有关人士表现,这一政策还会继续贯彻。但因为当地部分村子生源减少,有合并学校的可能,因此,有可能会使得学生的上学路相对较远,这位人士说,“但目前还是能掌握在2公里左右。”

  关于自来水问题,灌云县政府有关人士许诺,将本着“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努力尽快办理,辅助渔民切实解决生产生活艰苦”的原则,灌云县政府有关人士说,全力推动管网铺设工作。

  据悉,灌云县今年已经制订了全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方案,排出了年度计划,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全笼罩。鉴于向洋大队群众反应的饮水问题,灌云县将参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相干政策,由县水利局投入30万元,从鲁河乡水厂铺设延长3000米主干管网至向洋大队,渔民负责每户420元的管网入户费用。如果顺利,此项工作将于9月底前完成,也就是说9月份向洋大队的村民将有可能告别靠老天喝水的日子,喝上清洁的自来水。

  而对于目前还在收取的每亩地50-80元不等的承包费,他表现,经县政府研究,渔业社将从2012年起免收向洋、向海大队的这笔土地承包费用。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举 | 今日微博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