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江苏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荣家实业是从两兄弟手里起家--中国国情网
2011-09-06

  抗战停止后,年过七旬的荣德生提出开发西部的“大农计划”。他建议政府对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在甘肃青海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以铁路动脉贯通到沿海地区,为沿海工业供给原资料,开发矿产,在西部发展重工业

  《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黄柯杰 | 江苏无锡报道

  整体的江南风情建筑中,一幢独立的四合院显得风格奇特,车库内,一辆奥迪车静静地停靠着。

  “这是荣毅仁先生的车子。”在静静的四合院内,荣华源告知本刊记者。四合院旁边的大公图书馆内,工人正在劳碌着修复,再往外走,便可以看到刻有“荣氏故里”四个字的牌坊。

  为亡父找墓地扎根无锡

  如今的荣巷街道原来是无锡开源乡的一个自然村子,在这不起眼的村子里,荣宗敬与荣德生兄弟,凭借胆魄与敬业的创业精力,让荣家成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第一家族。

  “其实我们祖上来自山东。”荣华源是一名退休教师,如今专门从事荣家的家史研究。据他介绍,荣家的鼻祖来自山东芸山,曾在芸山与孔子相识。荣家的根在山东济宁,到宋代大批相符年间,近世一族荣是朝廷命官,被派往湖北担任湖广鄂渚,荣将全部家族迁往湖北后,才开端编家谱传后人。

  到明朝时代,荣后人荣清,举家迁往江苏金陵。据记录,荣清父亲在元末被乱军所杀,荣清万念俱灰,搬迁到金陵后,洪武大帝授官给荣清,荣清叩拜不受。

  依照中国传统的做法,他起誓为亡父找一块好的墓地。国子监的一个同学邀请他到无锡散心小住,发现这里民风浑厚,决定在无锡扎根。他把落脚地点选在无锡城外,此地便是后来的荣家头。

  几年后,荣清来到长清里,他发现此地土地肥沃,又临水。荣清带了三个儿子和七个孙子,搬迁到长清里,并依照由北到南,依山分居,形成上荣,中荣和下荣三个村。荣华源介绍,下荣临水,土地最多,经过多年的开发与疏浚,将临湖湿地做成桑基鱼塘。

  下荣,便是现在的荣巷。

  荣巷水路交通发达,从荣巷动身,沿着东梁溪,通过运河到城里,或者经过太湖到上海浙江等地。

  荣熙泰出生清贫,他好学有才干。他的亲戚朱仲甫在广东当官,荣熙泰终年跟他到广东三水打理杂事。此时英国事世界第一资本主义国家,割地的香港经过港英政府的励精图治,已有振兴之气,依托英国殖民地的制度优势,工业欣欣向荣。

  荣熙泰大开眼界,并影响他的世界观,他十分提倡实业救国的理念,并对两个儿子的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荣熙泰对子女的要求很高,他的大儿子荣宗敬在14岁就到上海做学徒,小儿子荣德生在15岁的时候,也被送到上海学会计。

  “固守稳健、谨严行事、决不投机”立足商海

  荣家的实业是从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手里起家的。

  在做实业之前,两兄弟在上海开了一个钱庄,生意蒸蒸日上。1893年,荣德生追随父亲到广东游历。在自述中,荣德生在二月十九到香港,只见香港“满山灯火,可观者惟三条马路”,他甚至感慨香港的治安环境“夜间外出,必执灯笼,路不拾遗”。

  此行让他大开眼界,他拼命浏览香港出版的书籍,其中《美国十大富豪记》和《西方事业杂志》对他影响深远,在七十多岁接收记者采访时,荣德生当面回想这两本书,一口吻背出美国十大富豪中的八位。

  他在此行发现一个宏大的商机:面粉。在广东时,荣德生发现,从国外进口的面粉色泽好,价格廉价,这些用新机器磨制而成的面粉很有竞争实力。

  他便想,若能引进西方新机器磨制面粉在国内销售,确定能获利。他把想法告知荣宗敬时,得到大哥的大力支撑。

  1901年,27岁的荣德生开端操办面粉厂,正月开端招股,并获得同族的支撑。但是,设立面粉厂遭到地方士绅的反对,他们以为,烟囱会损坏无锡的风水。

  最终开明的无锡知县孙襄臣驳斥了地方绅士的无理要求,面粉厂顺利奠基。

  农历二月初八,位于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的保兴面粉厂破土动工,在这17亩的工厂内,装了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

  经历整整一年的建设和机器安装后,1902年的农历二月初八,保兴面粉厂试机生产。

  经过三年的苦熬后,保兴的面粉终于以质量好而畅销全国。荣德生在日记中记述,其他厂家都认为他用国外设备,磨出面粉质量好,荣德生却以为,是自己“办麦小心,剔去热坏麦”,此举增长成本,却让面粉质量过硬,博得良好的市场口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荣家兄弟发展的黄金时代。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敏捷,其产量占全国的三成左右。到1935年,荣家有14家面粉厂和9家纺织厂。

  “固守稳健、谨严行事、决不投机”,这是荣熙泰留给两个儿子荣宗敬和荣德生的遗训。兄弟俩一直将此话作为警句立足商海。

  据晚年的荣德生回想,父亲曾常常面授他们兄弟:“一家有余顾一族,一族有余顾一村。”此言之意,便是告知兄弟二人,要有社会义务感。

  两兄弟也将父亲的话贯彻人生的始终。

  《无锡之将来》

  1912年,清廷消亡,民国刚立,百废待兴。

  这一年,荣家的生意只能说平平庸淡。“新麦平凡,仍由江北办来,纱也平庸,无甚利益,因开支节俭,月月有余。”

  但是政府成立农商部,让荣德生这位江南实业家备感鼓舞。当年袁世凯商讨新政,邀请商界代表,荣德生在被推荐之列。

  八月,荣德生带着秘书同行,与一百多各省代表齐聚北京,这次会议共提出八十多条议案,对国家发展工商业有一个详细的规划,扩充纺织业、由国家出资设立母机工厂、送学生出国学习技术等等,荣德生对棉铁政策十分感兴致,并一一记载。

  回到无锡后,荣德生心胸大开,写下一本《无锡之将来》的册子,堪称无锡近代最早的城市规划。

  在这篇规划内,荣德生提出对无锡的七点规划,他提出拆掉无锡城墙,在城墙遗址上修建马路。他以为,无锡城内马路狭小,始终为小市面,缺乏大城市所应当有的大马路,因此,拆掉城墙建成马路是最可行之举。

  他还愿望无锡引进大的电气厂,让无锡走入电气时期。荣德生记述,无锡的工业发达,大家都是各自供电,如果有大的发电厂集中供电,为居民供电,也下降企业生产成本。

  除此之外,他对无锡人的生活也做了规划。他以为,要在无锡城内建造大型的商场,以便利市民购物,在龙山锡山一带山上,修建居民住宅区,在太湖之滨建别墅群。在这些居民区邻近建公园、咖啡馆和弹子房等娱乐设施,修建高塔供人登高望远看太湖美景。

  开发西部的“大农计划”

  到20世纪20年代初,荣家的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商界巨魄的荣德生再次热情地规划自己的故乡。

  1925年,在接收报纸采访时,荣德生提出要建以无锡为中心的太湖实业港,提出将利用太湖的水利交通优势,将无锡、湖州和苏州等城市联系在一起,依托上海港口和市场,大力发展纺织等轻工业,形成大的工业带。

  又过10余年,他提出,开发太湖景致区,发展无锡的旅游业,他并以为做好环太湖的交通,修建宽敞的马路和游人码头,利用太湖的天然山水,沿着太湖各景区之间,兴建适量的佛教寺院。为提倡太湖景致区的建设,他自掏10万银元,在无锡太湖边重修开元寺。

  他以浙江杭州为例,以为杭州旅游业发达是因为有灵隐寺和岳王庙等各类庙宇,香客不断,人气倍增,在旅游方面,荣德生提出两个值得无锡学习的城市:“内学杭州,外学瑞典”。

  抗战时代,荣德生谢绝与日伪合作,在上海当寓公,后随工厂撤到西南地区,继续生产自救。

  1938年,荣德生随着家族企业转到西南,无锡和上海方面消息频传,因日军轰炸,多处厂房被毁。此外,一起创业的同胞兄弟荣宗敬在香港病逝,更让他受创,上海金融界趁机逼债,荣德生苦苦支持。

  这是两个性情高度互补的同胞兄弟。在外界的印象中,哥哥荣宗敬喜投资冒险,风格激进,爱排场;弟弟荣德生人称“二木头”,到4岁才启齿说话,常年长袍马褂,戴一顶黑色瓜皮帽,为人精明会算账。两人在生意场上也是高度配合,哥哥荣宗敬在上海打理生意,出手阔气,弟弟荣德生在无锡守住老家地盘,乐善好施。

  抗战停止后,荣德生安然回到无锡荣巷,他已年过七旬,人老心未老。

  他制订两个伟大的计划,第一是旨在让荣氏家族企业复兴的天元计划,第二是开发西部的“大农计划”。利用在西南的数年时间,他考察西南西北各地,他建议政府对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在甘肃青海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以铁路动脉贯通到沿海地区,为沿海工业供给原资料,开发矿产,在西部发展重工业。

  抗战成功后的1946年,物价飞涨,企业生存艰苦,荣德生感慨民生艰苦却不忘忧心无锡的建设,接收媒体采访时,提出自己的无锡未来计划,在经济复兴计划中,扩充自己早年的太湖实业港计划,将苏州无锡常州连成一片,建设人口达到数百万的城市集群,建设成一个以轻工业为主的城市带。

  公益组织“千桥会”

  无锡老人口中,流传着荣德生造桥88座的说法。

  荣家兄弟造桥在30年代达到顶峰。不仅在无锡造桥,还将这一善举扩散到常州、丹阳和宜兴一带,翻阅荣德生的年谱,其造桥业绩止于1934年,1934年以后,多未记录。

  2001年,有关部门对荣氏家族的所造之桥进行普查,发现有登记的为102座,仍在使用的为40多座。荣德生曾告知家人,在江南水乡,修桥比铺路更重要,没有桥,村民出门是寸步难行。

  “不能说修桥的钱全体由荣氏兄弟掏的。”江南大学退休教授陈文源告知本刊记者。

  据《无锡市志》载:“民国17年(1928年)起,荣德生、陆培之、薛南溟、祝兰舫等组成‘千桥会’(后称‘百桥公司’)、集资建造大公桥等。至民国26年(1937年),共建成大小桥梁88座,因日军侵犯无锡而中断。”

  荣德生无疑是“千桥会”带头人。

  “千桥会”是很松散的公益集资组织,其下属的“百桥公司”就是一个造桥的施工单位,他的两个负责人贾茂青和朱梅春都是荣德生多年的属下。

  据陈文源教授介绍,有些地方的村民贫穷,造桥资金全体由“千桥会”支出,有些桥“千桥会”出钱出料,村民出工修建,有些地方是村民的桥梁修建一半,无钱继续修,“千桥会”出钱将桥修建完。当时无锡有句俏皮话“造桥荣老板报销”。

  荣德生所修之桥最著名的当属宝界桥。

  1934年,适逢荣德生六十大寿,德高望重的他自然受到各方人士的祝愿,光礼金就送了近六万大洋。

  荣德生的朋友们知道他爱好造桥,便盘算集资以他的名义修一座纪念桥。荣德生自述“主人如吃酒先吃一杯,我先造一座为陪。”他请了仙师,选址在蠡湖宝界山,当年阴历8月,混凝土水泥桥修建胜利,共破费近10万大洋,总计为60孔,取名为宝界桥。

  1994年,该桥已使用60年,逐渐不能满足交通须要,已成香港商界达人的荣德生之孙、荣毅仁之子荣智健捐资3000万港币,在老桥旁边又续建一座新宝界桥,成为无锡佳话。

  “抱不读十年之恨”

  荣氏家族热情办学举国驰名。

  早在1904年,荣氏兄弟的事业才刚刚起步时,就已经办起家族的私塾。到1906年,荣家把私塾扩建成公益小学,建设新校舍,让邻近孩子都能上学。

  随着实业的发展,荣氏家族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到1915年,共建设公益小学4所,竞业女子小学3所,荣家的另外一个族人也资助一所女子小学。

  “荣氏热衷办女校,荣家特殊看重女子教育平等权,荣家母亲曾对两兄弟说过,女子也要读书,享受与男子一样的教育权。”多年研究荣氏家族的陈文源教授告知本刊记者。

  据他介绍,荣巷所在开源乡在上世纪20年代末就已经普及小学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专门到无锡进行考察。

  1947年,荣氏家族出资兴办高等教育,设立江南大学,令教育界侧目。

  事实上,荣氏家族还办过无锡第一所现代化的技校。

  1919年,荣氏家族赞助设立公益中学,此学校树立初衷是为工厂造就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学校分为工业和商业两个专业,一年预科,三年本科,前后办了10年,一共造就了200多名技术人才,这其中包含日后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孙冶方,孙的父亲是荣氏企业的员工,孙冶方作为职工子弟在公益中学读书数年,直到后来被组织派往苏联留学。

  1927年,公益工商中学因北伐学潮停顿。荣德生在自家设立梅园读书处,也叫豁然洞读书处,一共招生100多人,请无锡名师在此授课,荣毅仁便是在此读完中学。荣德生爱好读书,并在1916年设立大公图书馆,搜罗各地善本收藏。到抗战前,已藏古籍达到十八万卷,这其中不乏珍本善本。抗战期间,图书馆遭到损坏,善本尽失。

  抗战成功后,荣德生继续搜集藏书,1952年逝世前,他慎重委托其子荣毅仁,将全体53263册藏书募捐给国家。

  据材料统计,目前无锡图书馆现藏线装古籍约30万册,其中荣德生赠书约占40%,馆藏古籍善本中,荣德生赠书占92%。在2008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名贵古籍名录》中,无锡图书馆藏善本入选48部,其中45部为荣德生赠书。

  晚年的荣德生曾感慨自己“仆少而服贾,志学未能,廿年来世味饱尝,更抱不读十年之恨。”由此及人,荣德生深知清贫子弟缺少教育之苦,这大概是这位商界巨富一生热情办学最大的动力吧。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举 | 今日微博热门(编辑:SN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