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香港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台湾高考强化多元入学改变一考定终身--中国国情网
2011-06-14

  文/党朝胜

  ■由于“指考”前“学历测试考试”的成就也会成为高校提前抢学生的尺度,这就不会让学生“一试定毕生”;

  ■因有“资赋优良保送”制度,就可让一些“偏科”学生再不用担忧总分不够也可上到名校;

  ■因有“繁星计划”,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可在“照料弱势、区域平衡”制度下进入名校;

  ■台湾中山大学自办的“南星计划”,还可让部分低收入子女、外籍配偶子女、原住民等类学生得到照料。

  聚焦台湾“高考”

  炎炎6月,每年一度的大陆学生高考刚刚停止。几乎同时,7月初台湾岛内的高中毕业生们也将迎来他们的“指考”(即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那么,台湾的“高考”与大陆有何异同?台湾的“指考”又有着怎样的特殊之处?两岸教育界又能从中总结出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相互学习呢

  网上选填志愿,每人填报志愿最多可达100个

  最初,台湾的大学招生都是各校自行办理。到了1954年,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4所大学首次举办联合招生考试,考生近万人。此后,联考逐步扩展到几乎涵盖所有高校。当年,台湾的大学考试录取率一直不高,直到1990年代初才突破4成,2000年后超过6成。

  正是由于录取率较低,而年青人又将上大学作为转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老师、家长与学生都对大学入学考试格外看重。为了能考上大学,高中生常常是“出了学校进补校”,直到现在仍是如此,这也在岛内掀起了一股“补习经济”,岛内目前仍有上万所各类补习学校。另外,由于不少成就好的学生将上台大等名校作为人生最大梦想,甚至有人甘当“范进”。当年,陈水扁就为了能上台大法律系而不惜退学重考。由于迷信风行,不论成就好坏,很多学生与家长甚至会在考前求神拜佛,一到考季,庙里总是香火鼎盛。

  台湾经济腾飞后,更涌现所谓的“考季经济”,五星级酒店有专门的“考试房”,超市有“考季热卖”专柜。就连台铁公司也抢搭考试风。“追分”、“胜利”、“大庆”、“台中”都是台湾的地名,因“大庆—台中”的火车票换个方向读就是“庆中台大”,而“追分”和“胜利”两个地名也十分吉利。因此,随着考季邻近,从追分站至胜利站、从大庆站至台中站的火车票灸手可热。其实,这4个地方都在台中县,两张车票平时票价仅为11元台币,而台铁公司适时推出的含这两张车票的礼盒却价高至160元,但购置者仍趋之若鹜。

  虽不可否定,台湾大学联考制度培养了无数精英人才,也对台湾社会构造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一试定毕生”的升学制度也让台湾高中教育目标受到严重扭曲。按当年的联考制度,所有大学校系都用一种统一也是唯一的考试方法招生,考生在成就张榜后填报志愿,各校再择优录取,基本上不斟酌特长问题,志愿亦属其次。因此,在1990年代后岛内要求对联考的改革声浪始终不断。

  2002年,台湾大学的考试制度正式转变,采用了强化自选特色的“多元入学”方案。新方案的基本要点是:1、“考试专业化,招生多元化”,招生途径除有相似传统“联考”的“指考”外,还有“推举甄选”、“申请入学”、“资赋优良保送”以及“繁星计划”等;2、考生一律改采网络报名、网上选填志愿,每人可填报志愿最多可达100个;3、入学尊敬个人意愿,学校录取基本以“志愿序”为准,成就再好,也不能保证能上名校名系,成就再差,名校名系也并非没愿望。依照新方案,“指考”分社会组(相当于大陆的文科)与自然组(理科),社会组考国文、英文、数学乙、历史、地理5门,自然组考国文、英文、数学甲、物理、化学及生物6科,一般在7月1日至3日进行。

  从“人人上大学”到“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

  自1990年代上半叶,随着“中央”民代、省市长和“总统”全面之直选的展开,“县县设大学”、“人人上大学”等选举支票满天飞,大学数量越来越多。目前,由台“教育部”主管的大专院校的数量达到162所,加上8所可以颁授专科、学士学位的军警院校,台湾大专院校数量已达170所。与此同时,各学校规模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学校总量的增长和院系规模的扩大,带动录取率越来越高。2005年,9.99万填报志愿的考生中,约有8.9万人被录取,台湾大学录取率接近90%。

  在此形势下,虽然台大等名校依然挤破头,但一般学校越来越难招到好学生,某些学校的个别院系,5门课程总分满分500分,但只需77.4分、平均每门15.48分就可上榜。当时就有人感慨,“真是想考不上大学也难啊!”而到2007年,台湾大学录取率高达96.3%,而某校招收的最差学生的成就平均一科不到3分,更引发舆论哗然,台当局也不得不出面过问,并要求有最低门槛。到2009年,台湾的大学招生考试录取率高达97.14%,但各校系录取缺额人数达6802人,有不少系组招生录取人数甚至为零,总体录取率与录取缺额率双双再创历史新高。

  由于学校招生额越来越多,学生只要想上学都有机遇,加上“毕业即失业”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多数台湾大学生的学习热忱并不高。据岛内媒体描写,大学上课时,学生总是稀稀拉拉,听课的学生也不认真,讲课的也没动力。下课后,大陆高校常见的“抢座位现象”(上自习)在岛内几乎看不到。平凡,学生们强调个性,热情社团,关怀选举,忙着找对象。在此情况下,大学生的形象与身价也越来越低。台湾《天下》杂志2006年11月发表的针对804位教授(施教)、大学生(受教)及家长(出资)三方进行的“大学教育大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7%的大学生和80%的家长承认当前大学生素质不好。另有78%的大学教授以为,现在大学生的素质不如10年前。80%左右的大学生、家长和教授以为现今大学生素质有问题;67%的大学教授更以为,陈水扁当局“教育部”推出的“五年五百亿卓著计划”,不可能造就降生界一流的顶尖大学。

  由于岛内高校招生情形越来越不理想,高校老师失业、教育资源闲置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有个别学校已到关门边沿。为此,一些老师不得不转向大陆就业,不少学校越来越将愿望寄托在招收大陆学生赴台就读上。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台立法机构在2010年通过了可让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学位的“陆生三法”,而首批学生将在今年下半年成行。

  台湾高等教育借力大陆,大陆教改亦可借鉴台湾

  应当说,岛内大学入学制度改革历经近十年的探索,既有胜利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这对大陆的教改而言,虽不能照搬照抄,但多少也有些借鉴意义。而大陆学生在台湾教育体系中的涌现,又为台湾大学入学制度改革供给了新思路。

  首先是台湾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确切有不少可取之处。由于“指考”前“学历测试考试”的成就也会成为高校提前抢学生的尺度,这就不会让学生“一试定毕生”;因有“资赋优良保送”制度,就可让一些“偏科”学生再不用担忧总分不够也可上到名校;因有“繁星计划”,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可在“照料弱势、区域平衡”制度下进入名校。而台湾中山大学自办的“南星计划”还可让部分低收入子女、外籍配偶子女、原住民等类学生得到照料。总之,“招生多元”在必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增长了学生与学校的双向选择权,增长了贫困家庭子女的学习机遇。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其次,是必需重视专业,“外行不能领导行家”、“政治不能干涉教育”。台湾高校教育之所以会涌现如此大的问题,其实与“非教育因素”有关。确切,人人都有上大学的权利,但并不能短时间内一哄而上,也不能没有基本的门槛设置;县县都可建大学,但不能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硬上。岛内政治人物为了拉选票,选前乱开支票,选后“大跃进”硬干蛮上的结果,只会无法保证学校、学生与学习的质量。而在改革进程中,台当局在选用人才时“政治至上”、“酬庸至上”,让一些非专业人士管教育改革,这自然要出问题。成立大学只有“进入机制”,没有“剔除条款”,大学成立后就难以关门,也难保高校质量良莠不齐。此外,领军人物在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时,并不能解放思想,思维未脱离原有窠臼,难怪有人忧心,考试制度虽将从单一走向多元,“但全部社会充满的由联考制度带来的价值观,根本无法转变”。

  此外,台湾教育要想有更大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大陆。近年来,岛内“少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样一方面,大学入学人数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不少大学还在不断扩展规模,两者之间的差距必定导致学校招生不满,而因没有竞争,部分学生自然会学习不认真。正因此,岛内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开放陆生入台。事实上,大陆交流生在台学习几年的效果证明,大陆学生不但能够解决岛内生源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带动台湾学生的学习热忱。更难得的是,两岸不同教育体制下的师生在一起还经常能碰出新的火花。如台湾某大学的一项课题本来要数年才可能完成,但在大陆交流生参与后,一个月就解决了难题症结。再比如,大陆某位艺术类交流生与台湾老师合作发明了雕塑范畴的新门类。由此可以预感,随着今年正式招收大陆学位生,岛内高校必将涌现新的景象。

  (作者单位为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举 | 今日微博热门(编辑:SN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