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国情聚焦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幸福来自勤奋劳动--广西移民安置新村的幸福新春
2011-01-31

    新华社南宁1月30日电(记者张莺)喧闹的篮球场、咝咝燃烧的炭火盆、叫喊着跑过的孩童、添柴的女人、骑着摩托车返乡的男人……1月29日下午,天色渐暗,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一处库区移民安置新村,平凡朴素的生活下面,涌动着春节特有的“幸福”味道。

    在南宁通往都安的高速公路终点处,一片山坳中掩映着数排整齐的白色楼房,周围的群山一时也有了生气。通往村子的道路相当静谧,走进村口则听到里面传来阵阵欢呼声,有人在打篮球。这里是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乡南江村南新移民点,居住着75户300多名乐滩水电站库区移民,主要为瑶族和壮族群众。

    从2005年搬到这里,他们在新土地上统一规划建房,或种桑养蚕,或外出打工。移民点队长蓝宏说,2010年10月,当地搞新农村建设,政府出钱帮他们建了篮球场,房屋之间的道路修成了水泥路,告别了以往又脏乱又不平的沙土路。

    21岁的周筹是村里的大学生,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就读。记者来到村里时,他正在和村民们一起打篮球。新球场让他非常兴奋,这可以让他在寒假期间一显身手,不再像去年那样整天“宅”在屋里。

    “这是热身,每年正月初一,县里移民局会组织11个移民点组队搞篮球比赛。”蓝宏说,这几年他们的过节方式渐渐趋于“时尚”,打牌喝酒淡化了,篮球反而占了上风。

    整村搬迁移民,蓝宏等人从百旺乡来到地苏乡,落户南江村。从移民的流离到如今的祥和,他们靠政府的扶持,更靠自己的勤劳。在政府移民补偿基础上,村民们贴钱贴力,在山坳里建起了联排的两至三层楼房。去年,政府又出了一部分资金把房屋外墙统一刷成雪白,并点缀上壮族特有的“壮锦”花纹,安置点更显亮丽。

    蓝宏告诉记者,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老人和妇女在家种桑养蚕。和以往的生活比起来,现在虽不算富贵,但也好过了许多。“只要勤奋劳动,在哪里都好。”蓝宏说。

    天逐渐黑了下来,篮球场边的火堆聚集了不少老人和小孩烤火。两辆摩托车突然驶进巷子停在一旁,人群顿时起身。原来是韦礼和韦涛两兄弟骑着摩托车从广东返乡回来了……

    41岁的壮族汉子韦礼穿着皮裤,连着脖子的毛线帽把头包裹得只剩下鼻子和眼睛。停稳摩托车,他来不及卸下车后的年货,开始揉着腰,给围过来的乡亲们散烟,他的弟弟韦涛则一下子斜躺在了沙发上,60多岁的母亲站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看看这个望望那个……

    “今天早上6点多从广东茂名出发,除了中午吃饭,骑了整整一天,肩膀疼得厉害。”韦礼说,他和弟弟在广东打工6年,这是他第3次骑摩托车回家过年了。骑车只需花费约70元的油费,坐汽车则要花好几百元钱。

    买肉买菜、贴对联、喝酒、烤火聊天、打篮球……蓝宏说,壮族和瑶族群众早已从内心将春节当作自己的节日,将其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移民村的春节朴素简单,他们享受节前的归乡团聚,同时商议节后的启程,伴着巷子里飘出的肉香和酒香,百姓幸福的感觉也随之扩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