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财经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无解的银行贷款风险--中国国情手册
2011-06-04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叶兰娣 曹顺妮】“双降”是近些年关于银行不良贷款描写最多的一个词。几乎在所有的公开场所,当被问及资产质量问题,银行业高管们一般都会表现 “有信念”。

  高管们确切“有信念”。银监会披露,截至2010年年末,中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732亿元,不良贷款率1.13%,处于历史低点。

  但市场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担心从来就不曾消逝,不良贷款率似乎是一个难以看清的问题,而这正是目前银行股估值难以晋升的症结。

  周二夜间,路透社的一则关于地方政府2至3万亿元债务将通过新成立的债务管理公司进行清算的新闻,引起市场强烈关注。

  业界质疑,这种相似于当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新型债务管理公司,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债务重组的一条摸索路径,但在涉及资产定价等核心风险点上,此路径的可行性又值得商议。

  “成立债务管理公司,其实并不是地方债务恶化的信号,而是平台公司缺钱的直接信号,但这样的消息,对银行股来说,实非利好。”银行业剖析师评价。

  多家机构预测不良率将上升

  近几个月,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相继发布了关于中国银行业的展望报告。

  3月底,穆迪报告称,预计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将有所上升,房地产相干贷款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最值得关注,2009年和2010年初发放的贷款尤其须要注意,因为当时货币政策最宽松,而且银行的放贷尺度显著相对较松。

  根据穆迪的基础情景假设,预计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上升会在可掌握的范围之内,不会涌现资产质量急剧恶化的情形。即使上升到远远超越基础情景所假设的水平,压力测试显示,充分的资本、损失筹备金和利润可认为中资银行的损失上升供给强有力的保护。

  相对来说,惠誉的意见更为悲观:在未来3年内,中国的银行系统资产质量很可能涌现极其严重的恶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相干贷款是最大的担心。虽然2010年末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1%,但如果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进行更保守的分类,该数字可能已经更接近于6%。

  标普提出了一种调和的意见:若贷款利率大幅上升,且政府对项目贷款的支撑微不足道,在此种压力情境下,未来3年中国银行业的累计不良贷款将达到贷款总额的5%-10%。

  标普称,收紧货币政策的措施和其他旨在掌握信贷风险的举措可能会明显减弱中国银行业未来几年的利润率,但监管者近期的调控措施可能有助于银行业避免遭受硬着陆。不过,在其基本压力情景的假设下,标普预计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损失仍可控。

  在惠誉提出上述意见时,美银美林不无讽刺地提出了质疑:采用谨严态度是一回事,夸张风险截然是另一回事,一些评级机构可能试图恢复自己在金融危机期间损失的荣誉,但它们可能在使用模型预测中国银行业危机的可能性时更加当心谨严。

  即便是美银美林,其在5月16日的一份报告中也对中国银行业的表外业务风险提出了担心:这些数额宏大、高速增加的表外业务,只得到很少的披露和监管,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委托贷款将钱借给高风险的房地产开发商,抑或信用证被滥用于大批商品市场套利,全部银行系统的风险都在急剧增长。

  不良反弹或已发生

  券商剖析报告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广泛抱有乐观的态度。但如果我们听听银行体系内部的声音,便可知目前的情形是不可连续的。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0年12月曾表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2%左右的不良贷款率是比较真实和合理的。

  而不良贷款的增长似乎已经发生。

  5月13日,银监会最近一期公布的季度不良贷款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末全行业不良贷款额为4333亿元,比2010年四季度末的4336亿元微降。但央行在5月11日公布的《2011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标注中指出:“贷款余额已扣除2011年3月份核销历史政策性财务挂账924亿元。”

  也就是,一季度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事实上增长了921亿元。当然,近些年我们绝少看到不良贷款反弹的情形。监管层并不会披露详细的不良贷款清收核销数据。从监管披露的数据中,我们看到的是,随着信贷资产的急速扩大,不良贷款余额却在不断降低,而不良率则更是明显降低。

  不良率的降低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风险管控的改良?我们很难去权衡,但如果银行业的风控水平没有发生质变,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水平是极为不正常的。

  中国银行4月初的一份报告对银行业不良率问题进行了过细研究。报告以为,贷款余额从1999年的9.37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7.66万亿元,分母加大因素导致不良贷款率降低幅度约占总幅度的78%。此外,流动性富余也使企业、项目资金周转相对方便,有助于银行掌握不良贷款余额,使分子减小。

  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0年国家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3939亿元,约占1999年银行业不良总额的40%;2003年至2005年,建行、中行、工行先后启动股改上市,再次剥离划转不良资产11807亿元,约占2003年银行业不良总额的38%;2008年,农行股改又剥离划转不良资产8157亿元,约占2007年银行业不良总额的50%。以上剥离划转合计33903亿元,大幅下降了不良贷款率。

  可见,政策性剥离、信贷井喷以及流动性多余是近些年银行体系不良率不断降低的最主要原因,而非银行管理的改良。

  中行根据其树立的统计模型并借鉴国际经验,测算出今后5年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合理区间为1.61%-3.24%。该行以为,当前不良贷款率已降至正常经营下的低点,进一步降低空间不大。

  目前的不良贷款数字到底含有多少“水分”我们不得而知。但一位银行高管告知记者,目前的银行业不良率水平还是基本可信的。银行业盈利水平较好,每年都核销了不少不良贷款,而且,银行信贷规模增加了很多。

  他表现,比如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其不良率低于银行其他贷款,目前基本都在正常还本付息。他对记者说:“人家还了钱总不能说人家没还吧。”

  但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资产质量显然并不放心,针对目前商业银行极低的不良贷款率水平,一位银监会官员曾私下对记者表现,“那个是宣传数字,我也不信。”

  上述银行高管表现,在这个问题上,银监会确切对银行不放心,不然也不会出台2.5%的动态拨备率了,还有之前进步拨备笼罩率的要求。

  平台贷款风险短期无解

  而监管层目前最大的担心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它是银行业未来不良率抬升的主要风险点,此类清算毫无疑问会影响到银行的不良率。

  信贷风险确切是有一些的,一位大行风险部官员对记者表现,但相对于市场风险而言,信用风险是一种不那么“急切”的风险,银行有很多方法来缓解和处置这类风险,即便不良率上升至10%,银行都是有方法蒙受的。

  他表现:“只要银行的存款来源能够连续不出问题,贷款涌现一些问题都没事。"借新还旧"陷入穷途末路或许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摸索债务清算的导火索之一。平台公司今年很缺钱,尤其是依靠传统的"借新还旧"模式来保持运营的道路被渐渐堵上之后。”

  银监会4月份下发了34号文(全称为“《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了对平台贷款“降旧控新”的目的,即掌握新增,压缩存量。

  严厉新增贷款的审批要求后,不少银行直接选择了减少新增贷款的措施,由此堵上了“借新还旧”的门路。银行的钱不好借了,而依附土地出让金的政府收入在今年也将涌现下滑。

  以2010年1600多亿元土地收入居全国之首的北京为例,今年4月份开端涌现土地流拍现象。而这一现象在南昌等二线城市也已经涌现,全领土地交易市场趋冷。

  5月30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23日至29日,在监测的20个主要城市中,仅有3个城市共成交住宅用地4宗,成交土地面积18万平方米,环比下跌48%。

  双头收缩,加上平台公司的项目多以基建为主,收益不高,自身的还款才能不足,共同加剧了债务风险。在这一背景下,摸索债务化解前途,自然迫在眉睫。

  “尤其在目前经济下行的波动周期内,平台贷款的债务偿还依旧是银行关注的重点。”多家银行人士表现,虽然自2010年开端,银监会等部门已经要求进行平台贷款清算,并将一部分平台贷款转移为“公司贷款”,但债务风险是共通的。

  “眼下,已经有平台贷款公司将公司资产抽离,然后重组公司进行举债经营。”业内人士称,这一做法实属非法。

  大家质疑的是,如果债务管理公司成立,确定会将资质较好的债务转移到新公司,那么剩下的烂账,是银行买单,还是政府买单?

  “债务剥离会涌现鼓励问题和道德风险,如果是债务方案的重新部署,最多就是找点有用的资产装到公司里抵债,可大部分地方政府除了地还有什么呢?”平安证券剖析师也对这一路径的可行性提出疑惑,因为这涉及到债务重组进程中,对资产的定价和交易问题。

  “在资产评估信息不透明、定价失真等现状下,新的债务管理公司的偿还才能和风险管理才能不容乐观。”上述人士表现。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须要把原来由政府财政隐性担保的债务显性化,并明确偿还主体和财政兜底的化解思路。”银行人士以为,目前银行已不像上市前,可以由地方财政兜底,因此空想银行来消化地方政府形成的万亿元规模债务不现实。

  “政府发债至少可以实现债务偿还主体的明确。”银行人士指出,发行政府债券以偿还银行贷款,对银行的最大好处就是,化解平台贷款由此可能在银行体系形成的坏账积淀。

  但银行的这一愿望,仅是从规避银行不良贷款的目标去斟酌,依旧是“借新还旧”的模式。不过,这一模式相较于平台公司的“借新还旧”,最大的转变之处就是债务人发生了转换,地方政府成为新的债务人。

  而地方政府在2008年4万亿元投资启动时,正是为了既实现大规模融资又能够转移政府债务,才催生了由政府担保的平台贷款公司。眼下,在今年保障房建设的压力下,地方政府似乎已经更加无力为之前平台贷款进行兜底。

  银行业剖析师表现,扯清晰债务偿还关系,只是化解银行平台贷款的基本前提。由此可能引发道德风险的债务重组,以及财政偿还未解的不肯定性,都是银行股未来继续承压的不容疏忽的因素。

  “应当说,在某种程度上,目前中国银行业这种单纯依靠信贷扩大的发展模式较好地缓解或者说掩饰了贷款风险。”一位银行内部人士表现,“一旦信贷资产证券化,将加速信贷风险裸露,信贷资产证券化使资产流动加速,而一旦某一环节出问题,全部银行体系就出问题了。”

  但他以为,鉴于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如此之大,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上尚难找到能够接盘的下家,所以大规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短期内都难以实现。